洪灾后,再次深度关注全球气候危机
导 语
据河南交通广播消息,连日来的强降雨已造成全省300.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失踪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另据中国水科院获悉,截止21日8时,河南省255个村庄洪水超50年一遇,达到极高危险等级。
近期,德国也刚刚遭受到洪灾;美国西部遭遇热浪,一度最高温度飙至54度……
面对灾难,河南民众勇敢善良、没有市场为先、没有个人博弈,而是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不过,面对这些越来越频繁的极端气候的恶劣影响,除了救援,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反思些什么呢?
今天,食物君将重推2019年12月吕途老师做客诚食讲座时的演讲稿,听吕途老师给我们介绍地球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同时,吕途老师也提出倡议:身处于严峻现实的我们应该从正视问题开始,通过相互合作和简朴生活的方式,对以环境为代价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说不,逐步撼动高能耗、不公正的经济模式。
吕途,生物学学士,发展社会学博士。1990年至2002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同时兼任多家国际发展援助机构的咨询专家。2003年至2007年,分别在比利时富通银行、在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发展研究机构工作。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公益机构“北京工友之家”做志愿者,从事研究、培训和社区工作。
作者|吕途
整理|花果山
责编|张帅 大明
排版 | 童 话
反抗灭绝(extinction rebellion)运动logo
想提醒一下,这次讲座的内容是令人不愉快的,甚至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同时说明,讲座中的大多数资料来自联合国IPCC报告或者美国NASA的科研报告。
让我们人类面对现实:生态系统的崩溃主要发生在过去50年间。
现在年过半百的人,当我们降生的时候,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大型的野生动物:狮子、老虎、长颈鹿、大象、北极熊,也有美丽的自然景色。而我们的孙辈,也许再也看不到这些,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他/她们也许也看不到蜜蜂、蝴蝶、青蛙和蜥蜴了。生物一旦灭绝,就一去不复返。
我们正在毁灭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础,这里说的不是我们生命的丰富性和生活质量,而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
1
我们关注环境和气候吗?为什么?
我们今天讲座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直面气候和环境危机。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不知道环境危机的现实,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勇气直面现实。这些危机会给人们带来各种感受,甚至是心理危机,因此,不是孤单面对,而是大家一起面对,这是很重要的。
我想问的是:你关注这个问题吗?
如果不关注,为什么?
如果关注,为什么?
一个问题无论多么严重,当伤害没有直接触及到自身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不关注的。这种忽视,有可能是视而不见,有可能是因为无知,有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欺骗。
视而不见
我们往往只看见自认为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我住在北京平谷的农村,我们村子四周有好几座桥,桥下是干涸的河床。我访问过平谷一个村的书记,他40多岁,他说他小时候,村里的河流常年有水,齐腰深,他们在里面游泳、捉鱼。现在已经干涸多年。
在全国各地估计这样的情况不少,对于这个现状我们有没有看见?还是视而不见?这个变化发生得很快,就是20年间的事情。
我也听蛮多农民说,今年,从6月份就没有下雨。也有农民说,以前,打井10米、30米就出水,现在,要打70米,甚至上百米才有水。我们对这些现象并不陌生,但是,我们也许没有把这些和全球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以为这只是自己家的情况,以为这只是今年的情况。其实不是,是全球的趋势,如果我们人类不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这些问题将日益严重,严重到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延续。
因为无知
1999年的时候,我去山东东营参与一个苹果树项目的社会经济分析,得知,苹果花要采取人工授粉。我当时特别纳闷,授粉不是蜜蜂和蝴蝶的工作吗?从小读的动画书和课本里面都是那样讲的啊?但是,这个念头只是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写报告的时候只把人工给苹果花授粉当作一项劳动内容写进报告而已。回忆起来,觉得自己无知和盲视。
故意欺骗
从196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但是,大公司继续投入上亿美元的资金来开发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这些油田非常清楚自己造成的危害,比如:海平面在逐步升高,需要保护钻井不被淹没。同时,大公司花费巨资来抵制气候危机信息的传播,并且加大力度来做否认气候危机信息的宣传。
2018年10月31日,在英国首先掀起了反抗灭绝(extinction rebellion)运动。当我有一次和别人提及这个概念的时候,别人问我:“是什么要灭绝了?”我说:“这次是人类面临灭绝的危机。”
环境危机真的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吗?我接下来就逐一罗列一些事实。
2
即使得了绝症也要尽人力
我们人类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对生态危机持否认的态度。看电视、读报纸,我们一直知道温室气体、森林砍伐等等问题,但是,我们只是从字面上知道,从心理上,我们在知识和行动之间筑起了一道墙。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在发生什么,但是,我们没有为此采取任何行动。克服否认态度的方式是,直面现实。
但是,直面现实会经历一个情感震荡过程。当我们真正直面现实,了解了地球正在经历什么,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这个时间段里,都发生了什么,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震荡。
先举一个比较贴近中国人的环境危机的例子。拥有500多万人口的上海浦东地区,海拔只有4米,科学家预测,不出本世纪,甚至也许就在几十年之后,在海平面不断上升的威胁下,人口必须搬迁。而这与可能到来的很多其他灾难相比,并不是最严重的。
我们有些人,对环境灾难的诸多事实已经有所认知,并且已经有所思考和行动,这些人已经在心理层次上进行了调整,去重新看待世界和自己的生活。而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具体信息的人们来说,了解了地球上正在发生什么之后,往往会受到冲击,有一种相当绝望的感受。
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做比喻,当病人被告知得了癌症之后,病人的反应可能是否认,觉得这不是真的;然后愤怒和悲伤,不明白为啥会落到自己头上;然后可能会麻木,反正也没有办法了,破罐子破摔……;同时,同样奇怪的是,也可能会有一种解脱感,因为,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知道问题的存在,直到有人真的把问题说了出来,这带来了一种解放的感觉。在英国,很多“反抗灭绝”运动的成员的切身感受是:当行动起来之后,这本身带来了一种心理疗愈。
今天的讲座主要综合讲述一下生态危机的事实,浏览一些科学数据,也陈述一下如果我们不立刻采取行动,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
3
地球是一个生命活体
我们不要忘记,地球是维持我们人类生存与延续的唯一体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生养着人类和人类的后代,让人类这个物种得以延续。支持我们存活的一切都要仰仗地球的供给,包括:地表与大气、土地与海洋。
“盖亚(Gaia)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拉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他的著作《最后的警告:盖亚正在毁灭》中写道:“问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氧气的浓度被维持在21%?大气中的氧气浓度每变化1%,有机化合物燃烧所需要的能量将变化70%。是谁在把氧气浓度维持在21%?”这是一个动态过程,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有机体/活体,才能去根据需要来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地球是一个超级有机体,容纳了一个个的有机体;地球以一个可以被识别的实体存在着,是一个活体,上面坐落着群居昆虫的巢穴和人类的城市与乡村。”
用一个比喻来去理解地球为什么是活体。蜜蜂生活在蜂巢里,蜂巢里面冬暖夏凉。是什么在维持着蜂巢内部的气温呢?是蜂巢,那么蜂巢如果不是活体,它怎么可能去做主动的调节呢?这与地球主动调节气候是一个道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正在毁灭我们的生存支持系统,我们在从几个方面进行着毁灭。
我们正在毁坏气候。
我们给地球加热,以至于我们不再享有几千年来一直享有的气候条件。
我们正在毁灭生态。
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正在被人类的行为严重破坏,这样的做法,等于在毁灭我们的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正在走向人类文明的灭亡,更进一步说,我们正在走向人类这个物种的灭绝。
因为我们人类是有智慧的,估计我们是地球四十亿年来,第一个明白并且眼看着自己灭绝的物种。同理,如果有任何物种可以阻止自己灭绝,那么也应该是人类,问题是:我们能做到吗?
4
现在地球大气的CO2含量达到了
220万年中从未达到过的最高浓度
地球大气包含着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可以捕捉热量。太阳的热能到达地球表面后,这些温室气体使得很大一部分热量不再辐射出去,而是锁在大气层里。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它们都是碳基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气候的冷暖。在地球存在的漫长历史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高有低,古气候学家发现,气候的冷暖和这些变化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
在过去的200年间,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越来越高,从理论上分析,大气温暖会随之升高,而现实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
当然,也正因为温室气体的存在,地球才不至于是个大冰球,所以,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坏东西。
地球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我们人类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人类社会发生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地下发现了巨大的化石燃料储量,包括:天然气、石油和煤,是由过去的生命体转化而成的碳基物质,被埋在地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们人类利用这些能量建设了工业文明,营造了非常舒适的生活,我们都在享受着这种生活。在燃烧这些化石燃料的时候,我们向大气中排放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大大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大气升温。
说到温室气体排放,也许对你来说并不是新闻,对我也不是,但是,对我来说是新闻的是,排放增加的速率。这个曲线的形状被称为:曲棍球棒曲线,因为右手边突然陡坡上举的曲线让人联想起曲棍。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2000年间,人类一直享受着等量水平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280ppm(百万分之280),也就是说,一直非常非常稳定。主要是通过生命物质的调节实现这种平衡:有的生命体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比如人类;有的生命体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比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在过去2000年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保持着动态平衡。
然后,工业化时代开始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开始上升,而最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增涨,以几数倍的速率在增涨。
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以及天然气,共向大气中添加了3650亿吨的碳。去森林化则贡献了另外1800亿吨,约合每年增加6%。
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Dr. Gavin Schmidt(NASA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2013 adds to the evidence for ongoing climate change.”)通过研究发现:“现在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了80万年中从未达到过的最高浓度。”到了1960年,达到315 ppm;在2012年,达到400 ppm。
2019年12月,做为IPCC报告的评审专家,皮特·卡特博士在马德里会议现场接受访谈时说道:“科学研究显示,我们正走在生态崩溃的道路上。……现在,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几百万年以来最高的。我们对220万年前的冰芯的研究发现,在过去220万年间,曾经达到的最高浓度是330ppm,而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412ppm。”
5
全球平均气温极速上升
信息来源:IPCC气候变化和
土地使用专门报告(2019)
并不出人意料,这对地球大气的温度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张图展示了从1880年到现在的温度变化情况。看到近期气温指数倍攀升的曲线,与温室气体量的指数倍曲线相当吻合。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物理学现象,因此,一点也不奇怪。而且肯定必然是这个结果。就如同我们给地球盖上了羽绒被,肯定会变热。
人类从1880年开始有温度记录,而2000年到2010年,是有温度记录的150年以来最热的10年,平均气温相比1880年升高了1.5度。绝大部分气候科学家认为,足够证据表明,是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此次气候暖化。[1]
在1980年代,科学家们敦促政治家们创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这个机构的组成人员是各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任务是收集有关气候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她们阅读成千上万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定期会晤。该机构还有不同的专门小组,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每隔几年会发布一个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10月8日在韩国仁川发布《IPCC全球温升1.5℃ 特别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温升1.5℃与2℃的气候影响,以及可能的减排路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增加了1℃;全球温升1.5℃最快有可能在2030年达到。为实现1.5℃温控目标,全球气候行动亟待加速。
我们正朝着促使地球温度上升的危险方向前进,我们只剩下几年的时间来阻止这种变化触顶到不可逆转的程度。我们正在面临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已经把系统破坏到了失衡过于严重,并无法阻止其继续恶化的程度,哪怕我们此时悬崖勒马,也太晚了。因为系统发展自有其惯性。去年的IPCC报告呼吁立刻采取行动,已经十万火急啦。
这是两张通过颜色变化来展示地球从1950年到2013年的温度变化图。以1950年的平均气温为基线,黄色和红色表示高于平均气温,蓝色表示低于平均气温。
IPCC1.5度特别报告向国际社会传递清晰的信号,气候行动迫在眉睫,敦促各国政府在气候治理上加快行动。报告指出,全球温升1.5℃与2℃的气候影响差异显著,当温升超过1.5℃到达2℃度时将带来更具破坏性的后果,如栖息地丧失、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损害。
6
1度、1.5度、2度,
这么一点点的升温为啥如此大惊小怪?
也许有人会问,1.5度温升也没有多高啊,为啥如此大惊小怪?情况是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地球大气的平均温度,而是极端气温频率的变化。
下图显示的是温高频率的分布图,可以代表任何一个地方的温高频率分布状态。左边代表极低温发生的频率,右边代表极高温发生的频率。当平均气温稍微升高一点儿,从图上可以看出,极高气温发生频率就大大增多了。
这个看似很小的平均气温的差别,对地球气候系统和地球生命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巨大的[2]。
上图是解释平均气温升高一点所引发的巨大变化。下图是地球温生的实际图示。
红、橙和绿色,分别是1951年到1961年,1961年到1971年和1971年到1981年的情况。图形发生右移开始发生于1981年到1991年,看浅蓝色;而1991年到2001年进一步右移,看深蓝色;而2001到2011年进一步右移,看粉色线。
如果用这个需要数学知识去理解的图解比较吃力,我也尝试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来解释。
我在网上只能查到2011年到2019年的历史气温记录。我翻看了北京的气温,板着指头数了一下,2011年夏天,气温超过30度的天数有75天,而2019年有89天。2011年,9月份只有1天的气温超过30度,而2019年,有15天的气温超过30度。2011年6到10月最高气温平均值27.66度,2019年为28.82度,相差1.16度。
北京不到10年的气候变化
7
地球5亿年的气温变化
当我们说地球暖化的时候,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反馈:“哦,地球过去不是也经历几次很热的时期吗?这没啥大不了的。”的确,地球大气以前的确经历过高温时期,但是,那都是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
这是一张地球5亿年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这个时间长度足够覆盖地球上开始出现复杂生命形式的时期。这条绿线代表的是1960年到1990年的平均气温。可以看到,在过去的11000年间,在人类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气温是非常非常稳定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全新世。气温非常温和,极地有冰,赤道很炎热,地球的大部分地区适宜居住。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可以建设城市,人类繁衍和迁移,覆盖了整个地球。
上一次气温比1960年到1990年的平均气温高出1.5度到2度的时间是13万年前;再往前,气温超过2度、3度甚至4度的时候就是几百万年前了,那时还没有进化出人类。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没有在一个过热的地球上存在过,我们也不知道温度过高的时候人类文明能否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我们在将人类逐出全新世,去到一个未知的地带。
8
热浪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灾难性后果
按照IPCC的官方说法,现在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之前提高了1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诸多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极端气候现象和灾难频发。
干旱与洪水:往往是极度干旱过后降临洪水。问题是,人们有意无意不去把这种频发的极端气候系统地联系起来去勾勒全世界越来越恶化的气候状态。【编者注:近日,我国河南灾情牵动着国人的心;德国也遭遇洪灾。】
热浪:2019年,全球继续升温,在印度的一些城市,气温达到50度。【编者注:今年7月,美国西部热浪来袭,一度最高温度飙至54度。】
山火/野火:2018年11月,美国加州爆发史料记载以来最大野火,夺走85条人命;2019年10月,加州大火再起,为了预防灾难,供电公司对该州58个县中34个断电,时间将长达数日,而受影响的民众可能达到80万人。
飓风:2019年3月,莫桑比克中部飓风艾达造成官方统计死亡人数超过400人,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9
对英国造成的影响
英国的气候一向温和,而且距离北极不那么远,但是这里已经明显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频发:
热浪:2003年,热浪在欧洲范围内导致7万人死亡。如果是一次恐怖袭击事件导致7万人死亡,一定会导致重大的政治动荡,但是,7万人死于炎热,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我们人类不知道如何去应对缓慢的、静悄悄发生的致命事件,这是我们为什么对如此严重的气候危机显得无动于衷的重要原因。我们无法真地害怕,我们害怕猛兽,但是,我们不害怕气候。
2014年,英国的降雨量非常非常大……2019年年初,费尔伯恩的威尔士村的村民被告知,村议会决定解散村庄,因为村庄地势太低,而且也再无力支付保护村庄不被淹没的防洪工程。就这样,一个村庄消失了,村民失去了家园。
2018年,是英国有温度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非常多的人因为身体极度不适而需要急救,一个是因为炎热直接导致的疾患,比如:中暑,同时,也是因为,持续炎热使得很多病症的发作率大幅度上升,比如:中风和心脏病发作。
2018年,英国的农作物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土豆产量下降。
10
继续“一切照常”的后果
如果我们人类继续“一切照常”,以前怎么生活现在一切照旧,那么,我们的未来根据最基本的物理学计算和古气候学家的知识就可以预测了,我们也可以根据靠近赤道的地区所发生的事情来推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海平面上升:获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诺德豪斯指出,海拔在10米以内的沿海地区都将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他特别以拥有500万人口、但海拔仅为四米的中国上海浦东地区为例,称如海平面持续上升,在本世纪内,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浦东地区将不得不面临大规模建造防波堤或是整体搬迁的选择。问题是,发展的速度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
更频繁和更剧烈的极端气候:飓风、旱灾、野火、沙化和作物歉收;中暑导致的死亡饥荒;缺水、被迫移民。
这些必将引起极度的社会动乱和冲突,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战争,在拥有核武器的今天如果发生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11
放大效应将引发热化加剧
气候在发生变化,现在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这种变化将不再像过去几十年那样呈线性变化,而是加速度和几数倍的变化。这是因为,气候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放大器”。
其中一个放大器是北极冰引起的反馈循环。北极的冰在溶化,但是,现在仍然存在大量的冰层,这是地球制冷的重要机制,冰层反射太阳光。当冰盖溶化,水和陆地不再像冰一样可以把阳光大部分折射出去,而是吸收进来,这样,地球会进一步变热,再进一步加快冰盖溶化的速度,成为一个加速度的反馈循环。事实上,北极是地球上暖化最快的地方,2018年8月,瑞典北极圈境内的温度一度达到30℃高温。
从1980年以来,北极9月份的冰层覆盖面积每10年以13.2%的速率在减少,以至于三分之二的冰层已经消失(NSIDC/NASA, 2018)。
冰面阳光折射的减少,无冰北极会导致极大程度的全球暖化。科学家在2014年计算,这个变化相当于过去30年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温升高的胁迫力的25%(Pistone et al, 2014)。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能够把过去三十年所积累的碳排放移除四分之一,那也只是平衡了无冰北极的损失。
杰出的气候科学家Peter Wadhams认为,无冰北极将在几年以后的一个夏天到来,极可能在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导致的暖化基础上再增加50%(Wadhams,2016)。
哈佛大学的教授 James Anderson 曾经对媒体警告,照现在这样的趋势下去,到2022年夏天,北极将再也没有永冻冰层。Anderson 教授也是1990年代研究臭氧层空洞的重要科学家。
仅这一点,就让IPCC的计算结果没有立足之地了,这也包括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和建议书。
另一个放大器是甲烷释放。在北极永冻层和北冰洋海底,储存着大量以化合物状态或者天然气水合物状态存在的甲烷。不久之前的共识认为,因为地表永冻层溶化所释放的甲烷要到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以后才会产生风险(Schuur et al. 2015)。然而,三年之后,这个共识就被打破了,一项非常详尽的实验研究发现,如果溶化的永冻层成为水域(刚刚说了,这将是很快就会发生的事情),几年之内就会释放大量的甲烷(Knoblauch et al, 2018)。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强烈的温室气体,据说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80多倍。如若如此,那么,接下来几年的升温曲线将更加陡峭。
12
临界点级联
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什么?而且其实我们还只论述了众多因素中不多的几个。结果是,我们人类把自己推向一个失控的气候变化里,最坏的情况就是地球成为温室(Hothouse),宜居性较低的星球皆是如此。到那个时候,人类难以承受,也让和我们一起演化的其他动物和植物无法适应。
我们前面只谈了几个反馈循环机制,而且这些反馈机制之间还会互相影响,最后触碰临界点,引发其他反馈机制启动,这被成为临界点级联(tipping cascade),我们一旦跨入这个门槛,便会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向温室地球的道路(Hothouse Earth Pathway),我们的星球会越来越热,并且发生彻底的改变,发生大规模生态系统的退化。
我们没有可靠的关于反馈循环机制和临界点的模型。但是,气温每升高一点儿,引发级联的可能性就越大。科学家认为,一旦温升超过2度,就超出人类可以影响的范畴。
在《自然》(Nature)杂志2019年11月27日“气候引爆点:不能下堵的危机”(Comment: Climate tipping points—too risky to bet against)罗列了九大气候引爆点:
1)北极海冰(Arctic sea ice):大面积减少
2)格陵兰冰盖(Greenland ice sheet):在加速溶化
3)北方森林(Boreal forests):野火和昆虫骚动。北极地区的暖化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2倍以上,亚北极地区的北部森林处于越来越脆弱的境地。暖化已经对大量昆虫产生影响,也导致野火增加和北美北部森林的焦枯病蔓延,使得原来碳吸纳地变成碳释放源。北极地区的永冻层发生不可逆的解冻,进而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
4)永久冻土(Permafrost):解冻
5)大西洋径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从1950年代开始减缓
6)亚马逊热带雨林(Amazon rainforest):频发发生干旱。森林砍伐和环境变化在破坏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稳定性,亚马逊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已知的生物品种中,十分之一生存在这里。原来估计,当亚马逊雨林被毁坏40%是其生态系统崩溃的临界点,现在认为是20%。而从1970至今,雨林面积已经损失了17%。在这里,野火和气候反馈机制交互作用,形成可信的预测模型并不容易。
7)温水珊瑚(Warm-water corals):大面积死亡。海洋热浪已经导致大面积珊瑚白化死亡,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浅水珊瑚已经死亡了一半。如果温升达到2度,高达99%的热带珊瑚都将死去,这是高温、海水酸化和污染综合导致的。这将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消亡和人类失去依靠海洋的食物和生计。
8)西南极冰盖(West Antarctic Ice Sheet):溶化加速
9)南极洲东部地区(Parts of East Antarctica):溶化加速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谈气候,而气候只是问题的一半。另一半第问题是生物圈,就是生态,是维持我们生存的地表生物。陆地和海洋都是充满着生命体,而我们正在把两者都毁掉。
13
破坏陆地生态系统:
集约化农业取代了野地
土地使用的最大的驱动力是为全球75亿人生产粮食,而且,人口数量还在快速上升,按照现在的速度,估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100亿。我们毁林开荒,我们杀死吃粮食的害虫,结果把世界上大部分的昆虫几乎一并害死了。
森林维持着一种小气候,而农作物小气候没有森林小气候那样湿润。
杀虫剂给昆虫带来灭顶之灾,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导致世界上40%的昆虫物种灭绝。昆虫为作物授粉,也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失去了蜜蜂和蝴蝶这些传粉昆虫,很多植物会死去,作物会减产甚至绝产。
大量土地用于生产牲畜饲料,比生产粮食作物占用的土地多得多。畜牧生产释放大量碳基气体,比如,牛在消化草料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甲烷。据估计,14.5%的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来自畜牧业。[3][4]
14
破坏陆地生态系统:毁坏森林
森林可以吸纳非常非常多的碳,是强碳汇(intense carbon sinks)。植物快速生长,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转化成植物质,当植物死亡以后,形成土壤,就几乎把碳锁住了。
因为树木在呼吸,它们在代谢过程中释放水汽,保持大气湿度。在森林周围形成更多的降雨,促进其他生命形式的繁荣。
当我们毁林开荒,尤其是刀耕火种,就把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再用几乎没有生物多样性的单一作物体系替代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很丰富的体系。
对这样的过程管理不善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把森林变成了沙漠。沙漠是生命的荒原。一旦如此,很难逆转,因为沙漠地区失去了维持生命的湿度。
15
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如同陆地一样海洋对我们的生存同等重要。和森林一样,海洋是碳汇,水可以溶解一些二氧化碳,水生物,例如浮游植物,进行着大量的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来维持海洋生命。海洋也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亿万人依靠海洋摄取蛋白质。
迄今为止,人类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都被海洋吸收了。这相当于1500亿吨,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通过燃烧煤和石油等矿藏,人类把数千万年来——大多数情况下是数亿年来——所隔绝起来的碳重新释放到空气中,不仅是在开地质历史的倒车,并且是以一种极不正常的速度。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这就如同人喝酒,1斤白酒一个月喝完和一个小时喝完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
海洋暖化减少了氧含量、毁灭生态系统、扰乱洋流、溶化北极冰盖。
水的吸热能力很强,温室气体效应所产生的很大一部分热量被海洋吸收,也就是说,陆地的温室效应由于海洋的缓冲而大大减少了。但是,海洋在慢慢被加热,温度越高,其蓄氧能力越低。这导致海洋生物分布的变化,例如,鳕鱼向北方迁移,因为在南方变化的水域已经缺氧。这也导致海洋环流的变化,维持地球气候的海洋环流是冷热水温差促发的,比如,热带和北极海洋的温差,当这样的温差减少,进而海洋环流变缓,其后果难以预测。[5]
16
我们已经开始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开始了“第六次”大灭绝。回看地球历史,以前发生了几次重大灾难,灭绝了大量地球生命,都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大多数情况是由于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不过,以前的几次大灭绝地球跟人类没有什么关系。而这一次,我们人类在威胁自身和地球所有生命体的安全。
生态系统的崩溃主要发生在过去50年间。现在年过半百的人,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大型的野生动物,狮子、老虎、长颈鹿、大象、北极熊,也有美丽的自然景色。
而我们的孩子们的世界是大打折扣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与大自然相隔绝的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和看到这些野生动物。
而我们的孙辈,也许再也看不到狮子、老虎、长颈鹿和大象,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他/她们也许也看不到蜜蜂、蝴蝶、青蛙和蜥蜴了。人类把地球生命扫荡一光,而生物一旦灭绝,就一去不复返。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地球变成了一个贫瘠的地球。
我们正在毁灭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础,这里说的不是我们生命的丰富性和生活质量,而是我们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我们正在做的,就如同是锯断我们正在踩着的树枝。
17
我们人类一直忽视科学家的警告
我们曾经听到过一个充满雄辩和影响巨大的警告,那就是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撰写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这篇经典著作于1962年出版,描述了过度使用DDT和其它农药所引起的灾难性后果,引发了强烈反响;但是同时,并不出乎意料之外的,编辑们被请到议会做听证,也收到来自化学企业的法律追责的威胁。
相关链接:
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写道:
我们站在一个岔路口,但是,这不是诗人罗勃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诗歌中的岔路口,因为我们眼前的两条道路通向很不一样的地方。一条路是我们一直行走的道路,给人一种舒适的假象,是平稳的高速路,可以高速行驶,但是,等在路尽头的是灾难;另一条路,走在路上的人不多,通向我们可以保护地球的最后的和唯一的机会。
当很多科学家为蕾切尔的作品喝彩的时候,一些势力强大的政客和商业巨头从性别和爱国的角度公开攻击她。虽然癌症最后夺去了她的生命,但是,她从来没有过退缩。她始终对自己书写的内容保持着从容和自信。学术界把美国随后掀起的环保运动、环保政策的改变、以及1970年美国成立环保署都归功于《寂静的春天》的出版。
《寂静的春天》出版三十年之后,1992年,马萨诸塞州剑桥的非盈利机构“忧思科学家联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发出了《全世界科学家对人类警告书》“World Scientists’ Warning to Humanity”,一共有1700名科学家签名,其中包括大部分健在的诺贝尔奖得主。呼吁书中清晰罗列了全球暖化、物种灭绝、淡水资源枯竭、土壤退化和其他诸多问题的科学证据。
威廉·瑞波(William J. Ripple)教授是2017年第二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World Scientists’ Warning to Humanity)的主笔人,该文发表在《生命科学》(BioScience)杂志上。“世界科学家联盟”(the Alliance of World Scientists),是一个新成立的网络,其随着第二份警告的发布而逐步壮大起来。来自六大洲的科学家联合起草了我们的声明,来自184个国家的2万1千多名科学家签署了该声明,这份声明成为有史以来被引用最多的一篇科学文章。我们的警告是以科学的名义来倡导人类福祉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让大家了解科学研究是如何揭示人类未来的。
2017年,与《对人类的第一次警告》相比,这次新的文件是对第一次警告的全面总结,并且又提出了25条具体的、全球负面发展趋势。其中包括:
(1)除了臭氧层空洞之外(这一问题已稳定下来),1992年提出的每项重大威胁都愈演愈烈。
(2)人类已经“开启了5.4亿年来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许多现代生物都将从地球上消失,或到本世纪末宣告灭绝。”
(3)我们对物质的消耗惊人、毫无节制,且无论从地理还是人口分布而言都极不均衡。
(4)人均淡水量减少了26%。
(5)野生鱼类捕捞量有所下降,海洋死水区的面积也增加了75%。
(6)森林面积减少了3亿英亩(18亿亩),其中大部分都被转为农业用地。
(7)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鱼类数量整体下降了近30%。
(8)全球碳排放和平均气温持续走高。
(9)人类数量增加了35%。
18
Rubert Read 教授
预测人类未来的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地球人类灭绝。
第二种可能性:人类文明崩溃,人类物种得以延续,并且以其他文明方式繁衍生息。
第三种可能性:人类文明主动地、快速地、激烈地发生深刻的转变,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力,及时扭转了人类社会的彻底崩溃。
19
知情带来变化和行动,也带来疗愈
我们人类和人性是复杂和多样的,是很有韧性的,也是很脆弱的。我最担心的是,有些人了解了现象之后,产生过多负面情绪,不仅没有带来积极变化,反而导致情绪崩溃。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可以有各种做法,包括:
(1)我们需要建设互助型的社群交流;
(2)用行动来促进积极的改变;
(3)还有就是拓展自己的视野,我推荐一本书《大灭绝时代》。
跟随地质学家的脚步,跟随生物学家的脚步,走进热带雨林,走进海岛,走进博物馆,用人类文明和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发现地球历史上的前五次大灭绝,和此时正在发生的第六次大灭绝。当纵观地球45亿年历史的时候,当亲历由于人类在人类纪所造成的毁灭的现场的时候,人的视角和情感可能会发生变化。毫无疑问,人类现在已经独霸地球,人类在生物地层学上已经留下永久的印记。
20
反抗灭绝需要全民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要检讨自己参与的生产方式,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许我们可以列一个行动清单:
从事生态农业,或者支持生态产品;
植树、种草,或者支持植树和种草;
素食;
骑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少开车,少坐飞机;
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出门带购物袋,买早餐或者外卖的时候自己带着食品盒和杯子);
不喝/少喝饮料(据估算,生产一罐500毫升可口可乐的水足迹是耗费35升水);
不喝塑料瓶装水/自己携带水杯(塑料直到六七十年前才被广泛应用,迄今为止,人类大约共生产83亿吨塑料,到2050年有望达到120亿吨。这些塑料垃圾有79%被填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饮料瓶是最常见的塑料垃圾之一。2016年全球共售出约4800亿个塑料瓶,每分钟可达100万瓶。每秒钟2万。其中,1100亿瓶是由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到1000万吨塑料在海洋中消失);
少购买、少消费(不再给孩子买不必要的礼物和玩具、不为了追赶时髦而买衣服、等等);
等等。
21
问 答 部 分
问题一
吕途老师,因为您刚才讲到珊瑚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珊瑚对海洋的影响还有哪些呢?
吕途:珊瑚有很多的作用,其中一个作用,它可以保护海岛,有珊瑚的海岛四周往往是被珊瑚环绕,可以减缓海浪对海岛的冲击,当然这个只是其中的一个作用。珊瑚最大的作用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一个学习者)。大家知道珊瑚是怎么形成的吧,它是珊瑚虫成百上千万年慢慢慢慢地累积起来的,珊瑚虫是活的,它会发生钙化,当它死亡的时候它的尸体就变成珊瑚礁。所以珊瑚是会提供一个生态系统,为其他生物提供一个食物链。我读的一本书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说珊瑚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持着很多其他生物的生命,而我们人类是在扫灭其他生物。珊瑚一旦白化死亡之后,这部分的海域也就死亡了。
问题二
吕途老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造成环境灾难的根源吗?我感觉现在网络上有一种对“环保“的污名化倾向,好像搞环保就是“白左”,是西方限制中国发展的阴谋,吕途老师,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吕途:特别好的问题。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消费方式是环境灾难的根源,我特别同意,的确是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对人的剥削,就如同资本主义利润追逐下人类对自然的剥夺一样。
首先讲它的生产方式,刚才谈到了碳排放、工业化,当然我不知道人类在工业化没有萌芽之前,有没有可能走到另一条道路上,但是我们人类走到了工业化这条道路上,工业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在,我们生产不是为了生活,生产只是为了利润,然后为了利润就必须扩大再生产,所以我们满足的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满足的是我们的欲望,刺激的是消费,你只要买我就不断地生产,然后我们买来很多没有用的东西。就像现在的双十一,好像又有了双十二,我真的觉得厌恶甚至是作呕。我周围亲近的人知道我对消费主义的反感,她们都偷偷地不敢让我知道她们在双十一买了东西。消费主义把我们的购买欲望给刺激起来,就会不停地去买。我们的衣服够穿了,买一两件衣服你觉得挺好就行了嘛,但是它要有新潮的是吧,让你去买……。每一次购买就意味着刺激生产,这些生产就是为了盈利。
我觉得有太多的例子我也不用讲了,我相信提问的这位伙伴可以比我举出更多的例子。生产关系让我们人也异化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异化的社会,这个异化真的导致了我们人都做不成人,我们人类也被它带到了这样似乎是停不下来的一个告诉行驶的欲望的火车上。
说到这个环保污名化和阴谋,我感觉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不知道环保污名化是什么意思?我一看概念头就有点大,实在是不敢套到概念里面去,一旦标签化之后,问题就没法讨论了。我现在比较习惯讲故事,比较习惯就事论事,我不知道”白左“是什么,面临如此危机,让我们去面对这个事情来说事儿,别贴标签了。是不是一个阴谋呢?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的不公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说它是阴谋,我觉得可能要再想一下。如果是阴谋的话,意思是说,明明环境问题没有那么严重,然后你给它说得那么严重,就是要阻止我们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那这可能就是阴谋。但是这个环境危机的确是这么严重了。我觉得大家如果以前不了解或者是不太关注的话可以从今天开始,哪怕就看自己的周围,在城市的我不知道能看到什么,但是你只要稍微走到大自然中间,走到乡村你就可以看到很多,你就会知道它不是假的,不是假的那它就不是一个阴谋。
但是这中间可能会有一些不公平,就比如说,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已经二百年,大气中的碳他们”贡献“了特别特别多,然后他现在说,好,从现在开始我们按照人均多少碳排放,然后碳指标,那就不公平嘛。所以我觉得环境灾难本身不是一个阴谋,但是如何去阻止环境灾难所进行的“巴黎协定”,这里面如何落实如何执行,各个国家如何分配任务,这里面可能会存在问题。美国的一位2018年获得经济学奖的学者做了一个计算,说我们人类如果想把温升控制在1.5度,我们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是多少,如果控制在温升2度的话,我们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是多少,因为他是一位经济学家嘛,他是用成本去计算,他不管你温升两度或三度之后人还在不在了,他就是按照经济去核算,他就说我们人类现在是不会也无法承受控制温升1.5度的这样的一个经济成本的。《巴黎协定》里面是说要把温升控制在两度之内,但是马尔代夫等国的人民不同意,马尔代夫说温升1.5度我们国家都要被淹了,温升两度我们马尔代夫就消失了。其实温升两度不仅马尔代夫会消失,可能日本等很多地方,还有我们的沿海的某些地方也都会消失。所以这里边它不是一个阴谋。
问题三
现在各个地方都大建温室大棚,温室大棚是否也存在有害气体的排放?
吕途:我对温室大棚没有特别多的了解,估计是取决于温室大棚的这个小生态是怎么维持的吧。我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云南昆明盛产鲜花,我去昆明周边一个村子工作的时候,我被农药熏得特别难受,我一看,是旁边的种植玫瑰花的大棚,那个大棚每三天要打一次药,是有毒的玫瑰,但是为了保证玫瑰花的鲜艳和没有虫子就得打药,然后我们消费者也不会去管,消费者说我只管买一朵“美丽”的玫瑰,我也管不着也没法管这个玫瑰花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所以说,当生产者和消费者是隔绝的,消费者也不管生产者是怎么生产出来的,那最后受害的是消费者,受害的也是生产者,受害的是所有的人。种植玫瑰三天一打药,打药的那些农民就不受害吗!据我知道,有一个统计,果农生产水果打药特别多,果农的癌症的发病率是市民的四倍到五倍。所以这中间的问题特别大,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我们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这个关系的状况都直接影响了各种各样的现状。
问题四
果农的癌症发病率是有报道吗?
吕途:这个大家可以查,刚才讲的那些用了很多数据,都是从比较权威的渠道摘录和翻译的数据。但是,大家可以质疑我的解读,因为我不是专业的。果农的这个数据我是从蒋高明的书里读到的。我住在农村,我住在北京平谷,我们这里生产大桃。我们想象的农村都是鸟语花香是吧,但是农村其实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它只是表面是绿的,但是其实,比如种玉米要打除草剂,每次打除草剂之后所有的草都枯黄了,然后当果子挂果的时候打药就特别多,过几天就会打药,飘来特别可怕的气味。很多打药的农民打药的时候或者没有保护措施,或者戴上一个并不能防毒的口罩,打完药都会晕乎乎的,那些打了除草剂和药物的作物也会好多天才能缓过来。现在农村得各种癌症的比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大家可能需要一个数字你才会去信服。
问题五
上个世纪的人民公社体制是否会比现在的承包制更有利于环境?
吕途:这个我不知道。农药化肥的使用是比较近期的事情,八十年代(好像是,不一定准确)开始有农资产品等等,然后九十年代开始推广,然后近二十年就属于滥用。人民公社解体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人民公社那时候如果有那么一点点农药化肥,对于增产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而且用的量也是很少的。所以没有办法对比的,因为已经事过境迁。我不知道现在仍然是集体所有制的那些村庄的农业是不是采取化学农业。在同一个时代,这个可以进行对比,但是我没有调研。
问题六
气候变化有没有可能是地球自己运动的一个结果,而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这样一种情况?
吕途:你可能是因为主持太专心了就没有听到,我刚才专门讲了一个地球五亿年气温变化的这样一个图,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次跟别人交流,别人首先就会提这个问题。而且我在一本比较著名的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环境的长文,作者是一位大学者,居然也这样说,我觉得非常遗憾。地球自身会有一个运动,而且很多古气候学家还有地质学家、地层学家等等等等,他们研究了很多很多。有一个地质学家说,我们人类改变地球太多太多了,无论以后发生什么,我们人类一定会在地层学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问题七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改革,有没有可能在学校开设生态灾难类的课程,有助于从小养成这种有因有果的思维。
吕途:这个肯定是一个特别好的建议呀。其实我们国内的话从2000年代初,特别是2010年,包括“爱故乡“运动在内的很多社会运动,涌现一批新农人,生态农业兴起,伴随着这些的兴起,也会有生态教育、自然教育的兴起。说到学校教育,我并不乐观,大家都知道教育产业化,学生必须得走那条独木桥,孩子和家长都处在教育的这个滚滚车轮的水深火热之中,就是一定要有高分数,所以这个自然教育、生态教育就不知道放在哪儿了。
刚刚我看到了一个人的提问,他提及生存教育。我说刚才提及Rubert Read教授,他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也读了其他相关资料,现在大家会提及一个概念: “深度适应”。这个词的意思是,由于我们人类的觉悟还有待提高,所以追求经济增长的车轮很难减速,所以,环境灾难必然降临,而且会越来越深重,所以现在人类必须要做好进行“深度适应”的准备。我觉得跟这个“生存教育”是接合的。
参考资料:
[1]https://svs.gsfc.nasa.gov/vis/a010000/a010500/a010574/
[2]https://www.giss.nasa.gov/research/briefs/hansen_17/
[3]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ublic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2019-highlights.html
[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320718313636.
[5]https://www.wikiwand.com/en/Shutdown_of_thermohaline_circulation
完
往期回顾
点开名片 关注我们
生 态 · 合 作 · 共 享
网站:https://www.shiwuzq.com
邮箱:shiwuzhuquan@126.com
小编微信:shiwuzhuquan2017
微博/今日头条:食物天地人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